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要走向纵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局局长程国强认为,必须首先要理顺三大关系:
首先,当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开放的关系。目前我国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解决当前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库存高企与销售不畅、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等突出矛盾和问题,是我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艰巨任务。这既需要深入推进国内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改革突破,也需要公平、合理、包容的外部环境的配合与支持。显然,有效管理玉米及其替代品等农产品进口的时机与节奏,对当前农业减库存、调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关重要。因此,把握好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节奏与水平,是事关我国农业改革发展的“当前”紧要问题。这一关系梳理不清、把握不当,难以在根本上推动“一带一路”框架下农业国际合作向纵深发展。
其次、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与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关系。“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重视粮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在保障当期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如何实现“立足国内、适度进口”?“一带一路”建设将推动形成“包容性全球化”,建立以包容共享为根基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打造“全球化”升级版。那么,构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农业贸易投资体系,应如何处理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与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这一“长远”关系?如果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也无法引导和塑造升级版“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农业治理新机制、国际农业贸易与投资规则新体系。
再次、农业缺乏基础竞争力与参与全球农业竞争的关系。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加上目前农业进入高成本阶段,决定着农产品不具备低成本优势,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竞争力。那么,一个缺乏基础竞争力的农业,如何参与全球农业竞争?这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农业国际合作领域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农业缺乏基础竞争力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常态。这意味着,差异化战略似乎是今后我国塑造农业竞争力的基本取向。而农业的差异化竞争,除了体现为产品的安全、健康、快捷、方便、有效供给的竞争外,并非表现为全球市场的直接竞争,更多反映的是对农业的文化体验、休闲观光等国内新消费新需求。特别是,在今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农业所承载的生态环境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保障功能,将在一定程度上接近,甚至逐步超过其长期所担负的产品供给功能。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挖掘农业多功能供给以及多元化需求,也是荷兰、以色列以及日本等农业资源匮乏国家,实现农业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成功经验。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一带一路”框架下农业发展战略时,要促进中国农业与沿线国家,实现资源互补、产能合作、市场互惠、发展共赢,共同参与并分享农业全球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