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今天是  欢迎访问
农业当前位置:主页 > 致富路 >
重庆83岁老劳模 山区养猪致富
时间:2015-05-12来源:农业资讯阅读次数:
摘要:农业通 农业新闻资讯 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只有劳动才能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活的更长。83岁的耄耋之年,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应该感受到了人生“夕阳”的压力。而对于重庆市江

    农业通 农业新闻资讯 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只有劳动才能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活的更长。83岁的耄耋之年,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应该感受到了人生“夕阳”的压力。而对于重庆市江津区嘉平镇月沱村的村民许定书来说,似乎没有那么多压力。

养猪致富

  4月15日从重庆市江津区称,今年83岁的许定书从3年前开始,就带领儿孙做起了“猪倌”,而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在1979年曾受邓小平接见。

  “这是国家发给我们这些人的表彰决定书。”许定书向记者展示了一个有些卷边的“红本本”。这个陈旧的本子上赫然印着《国务院关于表彰农业财贸教育卫生科研战线全国先进单位和全国劳动模范的决定—一九七九年》字样。

  关于这个“红本本”,许定书介绍道,1962年秋,时年30岁的他被选为月沱一队的生产队长。当时,全队120多村民每人每年只能分到400多斤粮食,这对于常常下地的庄稼人来说,最直观地感受就是“饿肚子”。

  “其实,都是饿肚子逼的。”时隔半个多世纪,老人还能回忆起当时的情况:“那个时候也没想太多,就想多种点粮食,让大家都吃饱。”

  改品种、加密度、勤耕作……许定书带着乡亲们想尽了一切办法。直到197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好消息传来:四川省农科院在当时的江津县慈云农场培植有杂交玉米品种,不仅易栽种,而且产量也高。

  大喜之下的许定书带上干粮,花了一整天时间赶到农场,经过软磨硬泡,总算得到了3个不同的玉米品种。

  种子拿到了,新问题又来了,月沱村的耕地数量并不太多,还要完成上级下达的一些指定作物栽种。杂交玉米收获再多,一年最多也只有两季,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粮荒问。

  “当时农村人户少,田块划分少,田坎比现在宽得多,我就想干脆把田坎用起来。”许定书带领乡亲们开始尝试这一新做法:在田坎上耕作,不仅种植杂交玉米,还间隔种下了小麦、红薯等高产量作物,进行农业上的“套种复耕”,让一块耕地变成“两块”,甚至“三四块”。

  许定书和乡亲们的汗水得到了可喜的回报,月沱一队的粮食产量年年猛增,至1979年,仅玉米产量就达到了9.8万多斤,粮食总产量超过28万斤,全队人口也从120多人增加到了230多人。“许定书好得行,田坎上把苞谷种。”让许定书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和乡亲们的摸索很快传遍了巴渝大地,成为了当时农业创新的先进经验,先后在全县、全市、全省进行推广。

  1979年10月28日,许定书被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前往北京,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而当年,获得这一殊荣的,在全国近10亿人口中仅有340人。全国劳动模范、重庆市劳动模范、江津县劳动模范……带着一个又一个不同等次的荣誉,许定书却一直过着农家人的生活,当过所谓最大的“官儿”,也还是那个“生产队长”,也就是后来的村民小组长。

  与许多庄稼人不同的是,许定书每天都会花时间读书看报,村上订阅的《当代劳模》杂志更是他的必读刊物。2011年5月,他又开始有了“创业”的想法。“穷不丢书、富不丢猪,农村人养猪是时门熟路,就办养猪场。”许定书深思熟虑后,于2012年2月正式动手创办养猪场。

  “其实我不是想挣好多钱,总感觉劳动了一辈子,闲也闲不下来,我和孩子们都说好了,将来还要把猪场规模扩大,带着乡亲们一起干,要致富大家一起做。3年过去了,老许家的养猪场常年存栏生猪已有200多头,全年出栏上千头,每年经济效益可达20多万元。而猪场配套修建的沼气池,还可无偿为周边20多户村民提供燃料,产生的有机肥则为全队耕地提供一半以上的肥料。”对于未来,83岁的许定书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