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虾-稻实力出圈,一统天“虾”
时间:2023-05-26
来源:未知阅读次数:
次
摘要: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一动一静铺陈了田野里的灵动画卷。这正是潜江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的生动写照,而该景象并非一日之功。 起初,潜江农民无意间在全国率先探索出虾稻连
“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一动一静铺陈了田野里的灵动画卷。这正是潜江“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的生动写照,而该景象并非一日之功。
起初,潜江农民无意间在全国率先探索出“虾稻连作”模式,一举解决了低洼田冬春撂荒问题,达到了钱粮双增的效果。2006年,该模式进入省委“一号文件”并被大力推广,使湖北一跃成为世界小龙虾养殖中心。与此同时,潜江大力探索虾-鳅-稻等多样化模式,将亩均收益成功提高3倍以上。
然而,江汉平原上半年持续低温阴雨气候特征明显,许多小龙虾尚在幼苗期,稻田却到了排水插秧时节,导致小龙虾不得不贱卖。2010年,水产专家选取部分稻田进行试验,将“一稻一虾”变为“一稻两虾”,不仅提高了稻田综合利用率,还克服了原有模式商品虾规格小、产量低、效益不高的缺点。
为帮助指导农户标准化种养殖,潜江着手把这项技术上升为理论,起草发布《潜江龙虾“虾稻共作”技术规程》,在助力乡村振兴、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随着稻田养虾面积增长,重虾轻稻、虾强稻弱等短板凸显,潜江联合相关科研院校开展虾稻品种筛选试验,选出了最合适“虾稻共作”模式的稻米品种。
时代的年轮继续推进,小龙虾苗种退化导致小龙虾出肉率较低、抗病性减弱,严重制约了虾-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020年底,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启动小龙虾优质抗疫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化项目,为实现“养大虾”奠定种质基础。
每一个难关的攻克,无不体现着这座城市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政府主导之下,专家、企业、行业协会多方协同,创造了科技与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效果,让潜江虾-稻产业始终走在突破新技术的前列。
风雨兼程二十余载,潜江虾-稻产业已然形成集科研示范、良种选育、生态种养、加工出口、餐饮娱乐、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电子商务、品牌文化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在此基础上,潜江同步构建了以虾-稻产业为主轴、以加工和服务为两翼,集一二三产业融合链条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标准体系,涵盖从生产环境到种植技术,从加工工艺到市场交易,从传统产品到衍生产品等6大板块23个方面的177项标准。主导编制了湖北省地方标准、团体标准、联盟标准共36项,牢牢掌握了国内虾-稻标准的话语权。